精神分裂症患者经历药物治疗后,为什么会显得反应迟钝呢?这和疾病本身、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治疗的进程有关。
1.与疾病的阴性有关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可以用“阳性”和“阴性”来区别。在临床上,幻觉、妄想、冲动等表现称为阳性症状;阴性症状指的是精神功能的减退或缺失,主要包括三大方面:情感反应、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
不难看出,上述患者患者属于阴性症状,存在着社交障碍,少言少语,所以会给人呆板的感觉。
2.药物的药理作用存在影响
不管什么牌子,是药三分毒。抗精神病药的主要作用在于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的分泌,达到治疗的目的。长期服用药物,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如体重增加、面容呆板等。
表面上的呆板,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变傻,有可能是药物的药理作用造成的影响。
3.和治疗的进程有关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脑病,这种病往往会损害患者的认知功能。比如记忆力下降、思维逻辑混乱、不认为自身有病等情况。
在接受药物治疗以后,随着治疗的进程,阳性症状得到一定的缓解,而认知功能的损害会残留。如果患者的阴性症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那么认知功能会遭到损害,给人以“变笨”的感觉。
随着医学影响技术的发展,精神疾病不再局限于药物治疗。DTI、MRI及CT等技术的应用使得难治性精神疾病微创手术靶点定位上有了一个质的提升。将精准数据融入手术计划系统中,大大的缩减了调控靶点误差,能够得到更好的疗效,降低了复发的几率。
很多精神分裂症患者术前表现呆板、接触时恐惧畏缩,在接受脑立体微创手术后基本上能与家人正常的沟通。